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754
中新社海口11月2日电 (记者 王子谦)“以‘产能过剩’为借口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不仅阻碍全球经济复苏,也拖累全球新兴产业发展。”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2日在第90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如是说。
今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地大肆渲染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当天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的第90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这一论调遭到中外专家的共同驳斥。
迟福林援引相关数据指出,2023年,德国汽车出口量在其汽车生产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达到80%,美国达到70%,日本达到66%,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仅为12.5%。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是2023年中国产量的近5倍,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是2023年中国产量的5倍多。
“中国主动推进产业转型与市场开放,不仅不会带来‘产能过剩’,反而将推动各国技术合作与进步,带来更大的产业合作空间。”迟福林说。
论坛上,马来西亚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翁诗杰也认为,从“中国产能过剩论”的字里行间,隐藏的信息显而易见——面对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欧洲汽车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岌岌可危。
“西方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担忧,标志着针对中国新一波的负面虚假信息宣传。”翁诗杰说,所谓的“产能过剩”指控令人费解又震惊,这不符合现代经济学的一般理解,违反了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概念。
翁诗杰指出,几个世纪以来,各国一直在出口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从而通过国际贸易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生产和消费效率。在西方倡导的世界经济视角下,将中国绿色创新产品贴上“产能过剩”的标签加征关税,显然具有保护主义的性质。
“中国出口的产品由绿色创新驱动,不可能是绿色技术过剩,因为世界需要这种技术。”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托斯登·耶里尼克也对“中国产能过剩”不以为然。他说,由于绿色科技产品被许多国家视为未来的增长潜力和繁荣之源,所以容易出现一些贸易摩擦,“我认为唯一的办法是通过对话,达到利益的重新平衡”。(完) 【编辑:李骏】 新闻结尾
伊丽莎白坎贝奇:揭开她在历史舞台上的神秘面纱,了解她的真实故事与影响力!的相关文章
【小新的Vlog】外骨骼机器人 可开门浴缸 科技如何改善“银发”生活?的相关文章
山东泰安:敬老大集更温情 共享“村宴”庆重阳
中柬(深圳)经贸交流会举行 湾区产业出海联盟成立
“两重”“两新”政策效能释放 湖南189个“两重”项目年内开工
《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发布会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分享会在京举行
南航将执行1.5万班次助力广交会旅客出行
江西庐山西海:烟雨朦胧中湖光山色宛若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