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754
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电 题:王蒙再忆“在伊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深情的共同体
中新社记者 高凯
“在那段日子里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是民族的共同体,是命运的共同体,价值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还是生活的共同体”,29日,著名作家王蒙作品《在伊犁》再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王蒙当日再忆“在伊犁”,感慨称,“于我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深情的共同体”。
1965年,王蒙来到伊犁,在伊宁市巴彦岱镇(原红旗人民公社)劳动。他吃住于农民家中,抡起坎土曼,学习维吾尔语,爱上奶茶泡馕……这六年的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新疆叙事”系列作品的宝贵源泉。写作于1983年至1984年间的《在伊犁》系列作品,正是以他的这段经历为背景。
《在伊犁》共收入《哦,穆罕默德·阿麦德》等九篇作品,于1984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首次结集出版。2024年重新出版的《在伊犁》,对该版本进行了重新编辑修订,特别恢复了后续版本没有使用的代序——《故乡行——重返巴彦岱》一文。该文是王蒙1981年在离开新疆近两年以后重返新疆巴彦岱,和他的维吾尔族农民兄弟把酒言欢,用深情的笔触写下的,既感人至深,又对《在伊犁》的人物和故事原型有重要交代。被认为是探索王蒙文学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范本。
《在伊犁》中,王蒙有意回避了职业的文学技巧,通过散文化的日常生活叙事,塑造出众多可爱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意蕴丰富的同时,视角别致有趣。“那可能确实是一段困难的日子,别人也问我,怎么你写出来显得那么高兴”,王蒙当日表示,因为自己感受到“爱护”,“我很感恩,‘恩’正是身边人给我的深情”。
回忆起当年在伊犁的生活点滴,王蒙直言,直到如今一提到新疆还是感到非常兴奋,“我是在一个艰难的时候到的新疆,到了伊犁,但是,我在那确实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这种深情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深情,也许是40年后再出《在伊犁》的意义所在。”王蒙说。
就在不久前的10月15日,笔耕不辍70载的王蒙迎来90岁生日,谈及自己乐观积极的青春心境,这位“高龄少年”笑言:“快乐是应该的,快乐是自己对自己的责任。”(完) 【编辑:苏亦瑜】 新闻结尾
5月20号在古代是什么日子?探秘古人如何庆祝这一特别时刻的传统与习俗!的相关文章
感动!志愿军战士用小家分离换来万家团圆的相关文章
隆基出席2024年纽约气候周: “绿电”+“绿氢”助力全球“零碳”发展
黑龙江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子林接受审查调查
美媒曝光视频:以军从楼顶扔巴勒斯坦人尸体
外国博主争相拍摄所见所闻 感受开放的中国
日媒:靖国神社将举行秋季例行大祭 石破茂决定不参拜
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畔现极美极光